广元中学驻蓉退休教师 徐中辉
1953年,广元中学由城内北街小学址迁至东坝。虽然新校址比城内的大,教室也敞亮,操场也宽阔,但由于没有电,生活和学习仍感不便。那时用电来自于颜家湾广元电厂,但其发电容量有限,仅能供城区内使用。
当时,学生宿舍里的灯具是自制的。所谓灯具,就是用墨水瓶做成的小油灯。瓶盖上钻一孔,把铁皮卷成灯芯管插入孔内,以棉绳为灯芯,瓶里盛装煤油,简易油灯就做成了。用灯还挺方便,不过烟雾较多,在室内用久后,鼻孔变的黑黑的,鼻涕和痰液也是黑的。长时间下来,连寝室的墙壁都被熏成灰黑色。
教师用的灯具稍微好一些。每位教师都有一盏带罩子的煤油灯。这种煤油灯有一厚实的、颈口细肚子大的玻璃空心台座,上配金属罩托,罩托上装有旋钮,用来捻灯芯。托上有一可以取动的、两头细中间粗的玻璃罩。这种灯亮度高,燃烧较为充分,因而烟雾也就少一些。
为让学生学习有较强的光线,在教室里配备了汽灯。汽灯亮度较强,适宜大面积的房间。每天晚自习前,各班都要派人去领取汽灯。领灯的热闹场景至今我还记得。
点汽灯要有技术。先要在灯内充气,并保证适当的气压。气压不足燃的时间短,气压过高又担心爆裂。为此,学校里请了专人来负责保养维修。当时因汽灯破裂而引发火险的事情发生了不少。
由于用电困难,学校里诸多事情不便。如上厕所,特别是冬天里起夜,要摸黑走很远的路。甚至为了方便入厕,学校在寝室门前的花园里摆放了尿桶,现想起来还真好笑。不过当时这还真解决问题。
上世纪50年代末,电厂增加了发电机组,供电线路通过电杆输送到更远的地方,城郊农村开始用电。由于供电局资金紧张,各单位内部线路还靠其自身架设。
学校本就比较穷,在加上电线等物品在当时又属于计划供应物资,因此学校为购买用电材料很费心。为这事我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弟弟徐中煌在武汉电业局工作,我将此时告诉了他并将所需材料的详表寄给了他。通过他学校购买到了国家计划价格的用电物资,为此,我出差武汉,费尽劳力,扛回了重重的器材。
学校用上电后,原来的油灯、汽灯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除了停电外,几乎没有人再去用它。
几十年过去了,学校用电用灯的发展史还非常清晰地记在脑海。奔波武汉,购买器材,让学校充满光明,虽是区区小事,但我为自己的贡献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