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  徐中辉

上世纪三十年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致使我国大片土地被其占领。当时即将沦陷的地方,有一大批爱国人士及民众,他们中有的参加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队,拿起武器对敌人进行抵抗;有些则纷纷逃向当时的大后方四川等地。

广元是川陕门户,不少逃难人流落于此。那时的广元城内或紧邻城墙的西南边只有3所小学,而城内更无一所中学。城中的小学为汉寿镇第一小学,因解放前后县政府设在该处,汉寿镇第一小学于解放后改名为政府街小学。在文化大革命时,该校又改名为东方红小学,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该校又更名为嘉陵一中。城南现人民医院职工宿舍区,设有汉寿镇第二分校。那时该校的校门设在南街。解放后该校校门处改为南街粮站,即现南街原五金站北侧口口香菜馆处。伊斯兰小学建在紧邻老城墙外的西南部,解放后改名为民族小学,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又更名为嘉陵小学。

当时山东省有一批文化人,他们辗转来到了广元。鉴于此地没有中学,于是以苏华清为首(校长),毛子丰(外语)、梁圣洁(语文)、徐绍云(数学)、崔兰亭(历史)、谷翼云(美术、劳作手工制作)、黄聘三(童训、初中学生统称童子军),以及魏济卿(动物、北京人)、廖多凯(地理,体育)、李星五(总务)、李XX(华侨)等其他地方人,于1941年春在广元城内北街(现北街小学地址内)办起了一所学校,起名为太华中学。当时的校址面积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校内有七间砖木结构的平房教室,除一间稍大外其余都较小,每间的面积最多也不足30平米。室内顶高不足3,三面是砖墙,一面安门窗。窗为木制小方格,全都没安装玻璃,虽然这样可以省钱,有利于空气的流通,但冬季外面吹大风,室内就灰尘满屋,内外温度相差无几。建校时,课桌窄小,条凳矮短,均为两人共用。全校教师校长都挤在一间屋内办公,另有一间能容几个人的总务办公室和几间狭窄的教师宿舍(大部分教师住在校外),还有一间厨房兼食堂。学校住宿生不足十人,其余二百多名学生全为走读。

校内没有操场,校区院内地形呈“菜刀状”,东西长约七、八十米,北面全为坐北朝南的教室,由东向西“一”字形排列;南面有与教室平行的宿舍等房,但此幢房只修建了靠校门的前半截,该房与教室相距约十米;而东部院内南边没有修房故较宽,南北相距约二十米

当时校区院内无球类运动场,甚至连最简易的乒乓球台设备都没有。

学校从1941年春季开始招收初一新生,命名为第一班,每年春、秋两季均招新生,秋季为第二班,以后每年都是如此。

同年大华纱厂(现为恒华纺织公司)也创办了惠工小学(现中广学校),该校只招收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小学七册班的学生被太华中学招收(当时我就在这个班),因此,太华中学的小学班又称为太华附小,但随着以后招收初中班级的增多,教室不够用,1942年,太华中学就不再招收小学生了。

太华中学的教师除以山东人为主外,也有少部分是其他地方的人。我读小学七册的班主任李XX是菲律宾的华侨。为了解除思乡之苦,他便带领全班学生在教室里的后面做了一棵纸糊的椰子树。树身倚在墙角,长大的树叶,分别伸向室顶的左、右、前方。

太华中学最兴旺的时节是在1944年的秋季。一般情况下,春、秋季只能各招收一个班,而那年秋却招收了两班约八十多人(我考入了该校第八班)。由于教室小故分成男女两个班,因男生多于女生,故将男生中年龄小、身体矮的约十名同学编入女生班。但时间不长,由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广元大批的外省人于1945年秋纷纷迁回原籍,学生们也走了很多。因此那年将第八班甲、乙两班合成为一个班。

太华中学的原校门,建在现北街小学校门的北侧约二十米的地方。当时的校门简陋。1945年学校聘请了当时广元县唯一的驻军最高长官杨晒轩师长出任董事长,另有地方士绅权章夷等任副董事长。他们在地方上募捐了一点,学校出了一点,为学校兴建了新校门。

新校门开有三个门,平面呈“/ ̄\”形。中间的门高宽大,高约2.5,宽约2,为对开木大门,面向西。大门两旁左右各开有一个小门,门高约2,宽约1。北侧的小门面向西南;南侧的小门面向西北。三个门顶均为弧形拱顶,从远处观看,校门顶部象个”山“字,亦象放置毛笔的笔架。中间的大门,平时不开,只开南侧的小门供人出入。大门只有在全校集体外出排队时才开。大门的外墙面为水泥河沙罩面,三个门都漆成枣红色。这样的建筑形式,在当时的北街,可算是独树一帜很是壮观。

与此同时,学校购置了一个小院,即现在的北门汽车站内、距建设大桥南端约一百米的地方。该院四面有围墙,内修了一个蓝球场。学校还购买了一个篮球和一架脚踏式风琴。这对我们当时的学生来说真是豪华无比了。

太华中学有自己的校歌。在太华中学上附小时,每周的星期一在上第一节课之前,全校师生都要齐集院内参加升旗仪式,当时称为朝会。升旗时要唱国民党时期的国歌,然后要背诵孙中山总理遗嘱,最后还要唱校歌。校歌不长,其歌词是:以唯我校/名誉久扬/淘出多少贤良/进璞成玉/进铁成钢/太华峨峨/嘉陵泱泱/吾校山高水长/太华峨峨/嘉陵泱泱/吾校山高水长。

有调皮的学生把校歌的第三句歌词改为“掏出多少现洋”(当时把银元称为现洋),逗得同学捧腹大笑。

苏校长曾在朝会时,向全体学生们讲“太华峨峨”这句歌词时说:太华山是他家乡山东省内的一座山,为了不忘本故取名学校叫太华中学。

太华中学在兴办时,是当时广元县内的最高学府。几年中她为广元地方培养出了不少具有扎实基础的教育人才。这些学生在初中毕业后,有很多人在省内外考上了高一级的学校。这是与太华中学的教师在教学中的努力和良好的教学方法分不开的。

太华中学在当时也为广元地方培养出了不少干部。解放时,这批学生都是十多岁至二十多岁的青年,他们毕业后分赴各条战线上,为祖国的建设繁荣、腾飞,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回首往事,太华中学功不可没。

解放后,广元中学迁至东坝现校址,而原址则更名为解放街小学,后又改为红星路小学和北街小学。